鯊魚的進食方式大致可以分為3類:第一類是依靠尖銳巨大的牙齒撕咬獲取食物,例如大白鯊等;第二類是依靠致密的鰓耙濾食獲取食物,例如鯨鯊和姥鯊等;第三類是利用嘴巴快速張開的吸力吞咽整個獵物,如條紋斑竹鯊等。對于達摩鯊而言,它的進食方式應該算是鯊魚中的另類了,它不但可以發(fā)光誘捕,而且還能給獵物留下一個別樣的“嘬痕”。
達摩鯊個頭雖小,胃口卻很大 | NOAA Observer Project / Wikimedia Commons
身體雖小,牙口很好
達摩鯊的外形很特別,算得上是辨識度最高的鯊魚之一了,身體呈圓柱狀,頭部后方有一個黑褐色的環(huán)帶,看起來像一條雪茄。最有特色的還是它們的嘴唇和牙齒,達摩鯊的唇褶(可以理解為嘴唇)十分厚實像一個吸盤,上頜齒細小尖銳,而下頜齒則非常發(fā)達,呈三角形,并且整齊緊密地排成一列,像一把尖利的鋸子。達摩鯊的換牙方式也很有趣,和其他絕大多數(shù)鯊魚不同的是,達摩鯊會一次性更換掉一整排牙齒,而被淘汰的舊牙則會被當作食物吞到肚子里。
達摩鯊標志性的厚唇和地包天的大齒。連自己的牙都吃,真是一條狠魚??!| Jennifer Strotman / Wikimedia Commons
達摩鯊在分類上隸屬于角鯊目鎧鯊科達摩鯊屬,目前發(fā)現(xiàn)的達摩鯊有兩種,分別是大齒達摩鯊Isistius plutodus和巴西達摩鯊Isistius brasiliensis。它們的體型都很小,個體相對較大的巴西達摩鯊最大全長也不過56厘米。兩種達摩鯊也很好區(qū)分,大齒達摩鯊的下頜齒較大,只有19顆牙,尾鰭末端不黑;而巴西達摩鯊的下頜齒較小,有25-31顆牙,尾鰭末端是黑色的。
巴西達摩鯊和(左)大齒達摩鯊 (右)的牙齒比較 | Grace et al. / Marine Mammals (2018)
今天的日歷物種是法國博物學家Jean René Constant Quoy和Joseph Paul Gaimard于1824年在巴西附近海域采集到的巴西達摩鯊,當時采集的標本現(xiàn)收藏于法國國家自然博物館里。
達摩鯊的牙齒特寫 | Ross Robertson / Wikimedia Commons
會發(fā)光的鯊魚
巴西達摩鯊生活在全球溫帶和熱帶海域的廣闊深海里,白天棲息在1000米以下的深海,最深甚至可以到達3500米,到了黃昏時分便會游至海面附近進行捕食,等到黎明時再返回深海。達摩鯊的食譜非常廣泛豐富,一點都不挑食,體型較小的蝦蟹烏賊等尚且不說,體型巨大的大白鯊和虎鯨等這些海洋頂級的捕食者都能輕輕松松被達摩鯊啃下一塊肉,有時甚至連潛水艇的柔軟部分都不放過。
潛水艇聲吶導流罩被達摩鯊咬后留下的小坑 | Australian Museum
達摩鯊的游泳能力一般,游來游去尋找食物并不是最經濟實惠的捕食策略,不但會消耗大量的能量,而且還可能會一無所獲。達摩鯊自有妙招,它通過發(fā)光來吸引獵物,作為第一種被人類發(fā)現(xiàn)有發(fā)光能力的鯊魚,達摩鯊腹面鱗片的間隙中密布細小的發(fā)光器,通過熒光素-熒光素酶系統(tǒng)將化學能轉化為光能從而發(fā)出綠色的熒光。
夜間發(fā)出綠色熒光的巴西達摩鯊 | Big Island Divers / Youtube
達摩鯊頭部后方的黑褐色環(huán)帶上是沒有發(fā)光器的,在發(fā)光的過程中,這塊區(qū)域相當于一塊黑色的陰影,在夜色的掩蓋下,捕食者從下往上看時,腹部發(fā)綠色熒光的達摩鯊幾乎沒有了“魚”的輪廓,只剩下頭部后方的一小塊陰影了,這塊晃動的陰影會讓捕食者以為是一條可口的小魚,興致沖沖地沖上去以為自己可以美餐一頓時,結果撲空了不說,還被達摩鯊挖掉一塊肉。
在綠色熒光和夜色偽裝下的達摩鯊 | Widder / Environmental Biology of Fishes (1998)
當達摩鯊發(fā)現(xiàn)食物靠近身邊時,它們會快速地靠近獵物,先用吸盤一般的嘴唇吸附在獵物的表皮上,與此同時會將尖細的上頜齒刺進獵物的表皮內,穩(wěn)穩(wěn)吸住獵物后,再將下頜用力地咬進獵物的肉里,然后奮力扭動旋轉身體,利用鋸齒狀的下頜從獵物身上撕下一個肉塊,獵物的身體上也因此會留下一個圓形餅干狀的傷口,達摩鯊的英文名cookiecutter shark就是由它造成的這種餅干狀的傷口而得名。
被達摩鯊吃掉嘴角一塊肉的大白鯊 | Hoyos-Padilla et al. / Pacific Science (2013)
達摩鯊的這種捕食方式不會將被捕食者直接致死,被達摩鯊咬過的傷口會慢慢痊愈,待日后相遇時可能再次淪為達摩鯊的盤中餐,可謂自然界中典型的“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的實例。
抹香鯨身上達摩鯊留下的咬痕 | Grace et al. / Marine Mammals (2018)
在夏威夷檀香山的延繩釣漁業(yè)研究中發(fā)現(xiàn),夏威夷海域的劍魚Xiphias gladius最容易被達摩鯊頭部后方的陰影所誘惑,大約有87%的上岸劍魚個體身上有達摩鯊咬過的傷口,其他魚身上通常只有一個餅干傷口,劍魚身上的餅干傷口居然多達5個以上。而且劍魚沖擊食物的速度如此之快都沒能躲過被達摩鯊挖一勺肉,可見達摩鯊的這套吃飯手藝練得是多么嫻熟。
劍魚身上各種狀態(tài)的達摩鯊咬痕:新鮮的(左上),部分愈合的(右上),已經愈合的(左下) | Papastamatiou et al. / Environmental Biology of Fishes (2010)
除了發(fā)光誘惑,達摩鯊還是個機會主義者。雖然目前我們還沒有目睹過達摩鯊攝食的場景,但是可以想象的是,它們遇到會動的東西應該都會吸上去走一波挖肉流程,遇到潛水的人類也是不例外的。作為世界上為數(shù)不多有攻擊人類記錄的鯊魚之一,巴西達摩鯊算是其中體型最小的一種。截至2018年,全世界有4起達摩鯊“捕食”(攻擊)人類的自然事件記錄。達摩鯊尖銳的牙齒甚至可以穿透3mm的濕衣潛水服,并將潛水服撕出一個小口子。沒有潛水服的保護,被達摩鯊攻擊的人類肯定會多一個餅干小坑。
潛水員隔著潛水服被達摩鯊上頜齒咬到的齒痕,黃圈為模擬出來的可能傷口范圍 | Agathe et al.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gal Medicine volume (2018)
達摩鯊作為深海鯊魚,它們的生活習性和生物學還有很多謎點,例如,目前我們僅從采集到的一尾成熟的雌性巴西達摩鯊才得知它們的繁殖方式是卵胎生,即受精卵在雌性鯊魚的子宮內發(fā)育成幼魚階段才生出體外生活,其發(fā)育所需的營養(yǎng)完全來自于卵黃。從子宮內孵化出來的幼鯊長度為14-15厘米。未來希望有更多達摩鯊神秘的一面被揭開,特別是它們捕食的一瞬間。
關注【深圳科普】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
回復【最新活動】,了解近期科普活動
回復【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
回復【研學營】,了解最新科普研學營
回復【科普課堂】,了解最新科普課堂
回復【科普書籍】,了解最新科普書籍
回復【團體定制】,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
回復【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
回復【觀鳥知識】,學習觀鳥相關科普知識
回復【博物學院】,了解更多博物學院活動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