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叮鈴鈴——”
從早晨第一聲清脆的鬧鈴聲開始,腳步聲、嘩嘩流水聲、說話聲——各種聲音就接連涌進我們的耳朵里,除了睡覺的時候,我們幾乎時時刻刻都能聽到它們,可聲音到底是什么呢?又是怎么來的呢?
雖然聲音摸不著、看不見,但有一種方法可以讓你間接地“摸”到它、看到它。拿出你的玩具鼓,左手放在鼓面一邊,右手用鼓槌用力捶向另一邊,同時仔細觀察鼓面,感覺到了嗎?
沒錯,鼓面在振動,這就是聲音的本質(zhì)——由物體振動產(chǎn)生的聲波。發(fā)出“咚咚咚”聲響的鼓是“聲源”,也就是聲音產(chǎn)生的源頭。可是振動的鼓產(chǎn)生的聲波又是怎么到我們的耳朵里的呢?
雖然鼓和我們之間并沒有電話線連接,但是在我們周圍其實到處都是聲音的“信使”——空氣??諝饫镉泻芏嗟獨?、氧氣等氣體分子,鼓的振動帶動了它附近的氣體分子的振動,然后就像接力賽一樣,把聲波傳向四周,也傳到了我們的耳朵里。
在我們的耳朵里也有一面“小鼓”——鼓膜,它是一片半透明的薄膜,聲波穿過外耳道后就會撞上它,讓它振動起來,鼓膜接著把振動傳給聽小骨,最后再傳到耳蝸里的液體那里,使液體發(fā)生波動,這種波動被神經(jīng)細胞轉(zhuǎn)化成神經(jīng)沖動,傳到大腦的聽覺神經(jīng)中樞,才讓我們聽到了聲音。
在宏觀世界中,無論是空氣、水,還是固體都可以成為聲音傳播的介質(zhì),沒有介質(zhì)聲音就無法傳播,最先發(fā)現(xiàn)這一點的是17世紀的英國物理學家羅伯特·波義耳。
當時,他做了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波義耳將一個鬧鐘放進了一個大玻璃罩里,并且讓鬧鐘一直響著。即使有玻璃罩的阻擋,大家也還是能清楚地聽到鬧鐘不停吵鬧的聲音。接著,波義耳變了個“魔術(shù)”,讓鬧鐘安靜下來了!
他用真空泵抽走了玻璃罩中的空氣,隨著空氣越來越少,鬧鐘的聲音也越來越弱,最后幾乎聽不到了。但是一打開玻璃罩,鬧鐘就又開始吵了。
現(xiàn)在我們知道,這是因為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zhì),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聲音傳播介質(zhì)就是空氣。
人們利用這個原理制造出了隔音窗。它由兩面玻璃制成,中間是幾乎真空的狀態(tài),這就像是為聲波設置了一條鴻溝,讓它無法跨越到窗戶的另一側(cè)。
雖然從宏觀世界中看,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zhì),但微觀的量子世界卻打破了這個規(guī)則。就在不久前,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真空也在極短距離內(nèi)能傳播聲音!
實際上,真空并不是什么都沒有,它的確沒有原子、分子這類實物粒子,但是卻存在著由“虛粒子”構(gòu)成的量子場,類似于電子形成的電場,它們不斷產(chǎn)生又消失,就像水波振蕩時激起的小水珠,彈起又回落,這個現(xiàn)象被稱為量子漲落。科學家發(fā)現(xiàn),當真空中的兩片薄膜靠得很近時,一片薄膜的振動就可以通過量子漲落傳給另一片薄膜,這就意味著,聲波通過了真空!
然而,這種現(xiàn)象目前僅限于奇妙的量子世界,在我們的宏觀世界,想要聽到聲音依然需要介質(zhì)。
參考資料:
Fong, K.Y., Li, H., Zhao, R. et al. (2019). Phonon heat transfer across a vacuum through quantum fluctuations. Nature 576, 243–247
作者:Mirror
審稿:張軒中(科普作家,中國物理學會會員)
歡迎掃碼關(guān)注深i科普!
我們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yōu)惠的科普活動和科普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