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pixabay.com
本報訊?近日,一項研究調(diào)查了日本學校在孩子打架時的“不干涉”做法。結果顯示,這種做法可以為孩子創(chuàng)造自主的機會,并鼓勵他們自己解決問題。這為其他國家處理孩子爭吵提出了一種新策略。
這種教學策略被稱為mimamoru,是日語單詞“mi”和“mamoru”的合成詞,前者的含義是觀察,后者的含義是保衛(wèi)或者保護。它通常被理解為“通過觀察教學”——成年人,特別是幼兒教育者,有意讓孩子自己處理分歧,通過自愿的探索和行動促進學習。
雖然mimamoru不是日本幼兒教育和護理課程的正式組成部分,但它被視為一個隱含的指導方針。它反映了日本家庭和學校的社會化實踐,即成年人等待孩子對問題作出反應,并引導他們掌握學習自主權在日本是一種常態(tài)。
“這項研究的目的是了解為什么日本的幼兒教育工作者往往不進行干預,以及他們在何種情況下如何進行干預。”研究作者、廣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生院副教授Fuminori Nakatsubo說。
34名日本和12名美國幼兒教育工作者參與了該研究,他們使用多聲音人種學方法仔細檢驗了非干預策略。在觀看了一段3分鐘的視頻片段后,教育者討論了學生和教師展示的非語言線索,以及干預的時機。相關研究結果日前發(fā)表于《幼兒教育雜志》。
在孩子打架時袖手旁觀似乎有悖常理。但mimamoru策略將沖突視為寶貴的學習機會,如果大人立即介入,則可能剝奪孩子學習的機會。介入并評判孩子的行為也可能在無意中把他們分為好和壞,對人際關系產(chǎn)生消極影響。
該研究指出,讓孩子體驗“疼”(身體疼痛)或者“我不應該這么做”(內(nèi)疚),是一個教育的時機,讓他們明白肢體上的打斗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然而,研究人員澄清說,“觀察”并不意味著成年人忽視兒童的安全。當打架造成身體傷害的風險大于孩子學習的好處時,日本教育者就會進行干預。
日本和美國的教育工作者強調(diào)了mimamoru的3個主要特征: 臨時的、最小干預以減少身體傷害的直接風險;不干預或置身事外,鼓勵孩子自行解決問題;一旦確定孩子可以在沒有成年人支持的情況下處理困境,他們就會離開。
選擇上述3種操作中的哪一種,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育者平衡好處與風險的耐心、對行為的仔細觀察,以及對孩子具有從經(jīng)驗中學習能力的信任。
“日本人的這種做法的一個潛在假設是,成年人相信孩子與生俱來的善良,更具體地說,相信他們具有通過日常社交互動學習的能力?!毖芯咳藛T解釋說,“換言之,兒童是在成人的保護下,通過自主探索來學習的?!?/p>
該研究的美國參與者提出,保護兒童免受任何身體傷害的政策,可能不允許美國的教育者等待孩子自己解決問題。但他們意識到,一旦獲得家長同意,并針對國家的教育政策進行一些修改,mimamoru策略可能值得在課堂上一試。(文樂樂)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07/s10643-021-01184-3
《中國科學報》 (2021-06-03 第2版 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