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普:為了記錄最平凡的珍稀動物,我給河蚌寫了一本書
來源:物種日歷
作者:郭亮
發(fā)布時間:2022-04-24
瀏覽次數(shù):922

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河蚌,一類我們熟知卻又陌生的生物——多數(shù)人稱它們?yōu)楦蝌刍蛘?“嘎啦”,認知它們的方式是煎炒烹炸。

中國是世界上蚌目物種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在河流、池塘與水田之中都能見到河蚌的身影。然而大多數(shù)人都不知道,看似極常見的河蚌,卻是地球上最瀕危的動物類群之一。

從年幼時,我就十分好奇家鄉(xiāng)河邊的蚌殼是什么物種。這個問題埋藏在我心里,數(shù)十年后我終于得以編寫一本中國淡水雙殼類圖鑒,親自解開這個疑惑。

圖片

三角帆蚌Sinohyriopsis cumingii,多用于珍珠養(yǎng)殖。這張照片是作者在江西寒冬枯水時拍攝的 | 郭亮

最平凡的珍稀物種

我最早和河蚌的接觸,起源于一個摯友——住在長江流域邊的葉茂先生。我們同為博物愛好者,時常相互交流。某一次,他給我?guī)Я藘擅逗裰氐陌鰵ぷ鳛槎Y物。厚重的外殼,堅硬而帶有絲綢的光澤,表面布滿瘤狀突起——這么奇特的蚌殼,超出了我的認知中的河蚌,從而開啟了我尋找河蚌的未盡之路。

葉茂先生如何關(guān)注到河蚌的呢?葉茂先生還是小學生的時候,在湖北的漢江邊上采集河蚌。當時他還沒意識到,長江是中國河蚌多樣性的熱區(qū),因而河灘之上遍布奇形怪狀的河蚌。而數(shù)十年后的今天,漢江邊上似乎連蚌殼的遺跡都難以遇見。

這些年,葉茂先生一直在收集河蚌標本,也為我制作河蚌圖鑒積累了諸多寶貴的資料。好在,河蚌不像魚類、鳥類和昆蟲,它們就算滅絕,也會留下堅硬的貝殼埋藏在河床里,保存上千年至上萬年之久。

圖片

鄱陽湖岸邊的多種河蚌 | 郭亮

想要進行河蚌的梳理和分類,首先就要獲取標本進行對比。對我而言,尋找河蚌并非易事:我是一個昆蟲愛好者,山地丘陵的森林是我最為熟悉的環(huán)境;而大部分河蚌棲息于有一定流速的河流與天然的湖泊中,掩埋在河床的泥沙和卵石里,很多種類還生活在一定深度的水下。我又不會游泳,更是雪上加霜。

工作閑暇之余,我開始查閱資料準備方案。我上某購物軟件尋找采集工具,回憶起兒時河邊采集田螺用的蚌耙,這是絕佳的調(diào)查利器。不過,河床環(huán)境很復雜,有些是泥沙,有些是巖石構(gòu)成的,巖石會卡住蚌耙。在蚌耙也無法使用的地方,我就等河流湖泊的枯水期,水位退了再走下去尋找、摸索。

圖片

巨首偽楔蚌Pseudocuneopsis capitatus,原本廣泛分布長江流域中下游,現(xiàn)在種群已經(jīng)極度縮小到只有某些支流中能見到 | 郭亮

鄱陽湖成了河蚌墳場

閱讀過眾多文獻資料,我鎖定了江西、湖南這兩個河蚌大省作為采集地點。江西的鄱陽湖,中國最大的淡水湖泊,水網(wǎng)密布,是河蚌的家園,我便制定計劃準備出發(fā)去看看。

2019年是一個厄爾尼諾現(xiàn)象年,11月底的江西白天溫度依然有25℃左右,排歷史第2高位。我們一行人來到了江西的鄱陽湖畔,這里經(jīng)歷了歷史極值的旱災,19年的旱季來得早,去得也晚,鄱陽湖從七月便步入枯水,這對于河蚌是滅頂之災。

圖片

鄱陽湖遍地鋪著洞穴麗蚌Lamprotula caveata的殼 | 郭亮

干枯的河床之上,躺著數(shù)以億計的河蚌軀殼。

雖然有些河蚌能用斧足挖掘,躲進河床的泥沙中蟄伏起來,但并不是所有河蚌都能做到。那些穴居的河蚌,更是直接被“送走”。例如橄欖華蟶蚌與龍骨華蟶蚌,它們穴居在河床中,兩片外殼并不能良好地閉合,旱季一來它們就會迅速脫水。麗蚌屬物種也是如此,它們擁有堅硬厚重的外殼,這雖能保護它們免受天敵捕食,卻也讓逃脫變得更加困難。大多數(shù)的河蚌都會深陷泥沼,但即便是潛入泥中,它們也會在烈日照射下被活活悶死。

圖片

橄欖華蟶蚌Sinosolenaia oleivora,枯水使形態(tài)高度適應穴居的它們無法逃脫 | 郭亮

河蚌尸體成了鳥類的食物,前來觀鳥的人們面露喜色,我們卻只感受到死亡的氣息。最令我們絕望的是,一些罕見的物種連殼都找不到,它們可能在更早之前就消失了。不管是白天還是黑夜,我們不是在找河蚌,就是在找河蚌的路上。在極短暫的睡眠時間中,我們就連做夢都在尋找它們,但是一些物種仍然沒有露面。

為逝去的河蚌留下記錄

中國有數(shù)不清的河湖,尋找的故事遠不止于此。之后更多人加入我們,從研究飛蛾的博士到甲蟲專家、魚類學者和田螺博士,還有漁民與因疫情失業(yè)的工人,還有小學生、大學生——不論職業(yè)和年齡或地域,大家都在幫助我。后來我發(fā)現(xiàn),鄱陽湖是最好尋找河蚌的地方。湖南的洞庭湖、廣東的珠江、云南的瀾滄江和盈江、黑龍江,都沒有“河蚌的墳場”鄱陽湖那么容易,有些地方甚至連河蚌的空殼都見不到。

搜尋了眾多的河蚌標本后,我開始畫它們,用最原始的線稿方式,這樣可以突出它們的形態(tài)特征,便于鑒定識別。因為我是昆蟲愛好者,我知道,了解形態(tài)學最好的方法,便是把它們畫下來。

圖片

作者繪制的河蚌的線稿 | 郭亮

隨著人類的開發(fā)活動,大量的物種瀕臨滅絕,河蚌這一類群也面臨著重大的打擊。20 世紀以來,全球范圍內(nèi)的淡水雙殼種群明顯消退,IUCN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河蚌類就有200種瀕臨滅絕。Bogan(1998)指出,北美洲曾記錄河蚌297種,至1993 年有19種滅絕,到1998年滅絕數(shù)達到35種。

圖片

多瘤尖麗蚌Aculamprotula polysticta的罕見生態(tài)照片,這個物種之前從未有人拍攝過生態(tài)照,它們的活體和死去的貝殼都很稀少 | 郭亮

大部分河蚌生活史復雜,生命脆弱,發(fā)育周期較長,使得它們成為最難以恢復和保護的動物類群之一。截至2008年,全世界已知有37種河蚌滅絕,168種接近滅絕、極度瀕?!鎸嵉臄?shù)字還會遠大于此。了解河蚌越多,我就越感到無奈,再不爭分奪秒記錄它們,將來這些河蚌的存在,可能都成為了傳說。

隨著時間推移,終于迎來了這本書的出版。到出版社看稿那天,我和編委組的成員激動得睡不著覺,可能是因為我們投入了無數(shù)的努力與心血,也可能是因為投入的結(jié)果終要呈現(xiàn)。打樣開始幾天前,我做了一個夢:不知多少年后,我們的后代子孫打開這本書的時候,會驚奇地說,原來我們江河里有這么多奇怪的貝殼??!

《河蚌》不是一本菜譜,而是一本中國河川的默示錄。

作者:郭亮



歡迎掃碼關(guān)注深圳科普!

我們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yōu)惠的科普活動和科普好物!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guān)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小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