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姓氏究竟是怎么來的?
來源:科普中國
發(fā)布時間:2023-12-22
瀏覽次數(shù):948

我是誰?我來自哪里?拋開生物學(xué)和哲學(xué)的范疇,這或許是一個關(guān)于祖先的發(fā)問,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這毋庸置疑,但現(xiàn)在我們也不全都姓姬,或姓姜,而是姓氏各異,我姓王,你姓李,他姓張,于是追溯祖先的線索轉(zhuǎn)移到了我們各自的姓氏上。


我翻開族譜,看了里面的記錄,知道了先祖和家族的來由,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將鎮(zhèn)守西南邊疆,先祖由南京攜家眷隨軍遷徙,最終在我的家鄉(xiāng)云南大理定居下來,開枝散葉,這就是族譜給我的答案,那先祖又是什么時候去的南京呢?我姓王,王姓的起源是南京嗎?說到這,相信大家對自己的姓氏也有類似的疑問,追本溯源,這要從我們的姓氏文化說起。


一、姓氏起源

中華姓氏是一種古老的文化形態(tài),它萌芽于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根植于文明初曙的氏族繁衍,發(fā)展于夏商周三代的分封制度,確立于大一統(tǒng)的秦漢帝國,演變于“胡漢互化”的民族交融,融匯于多元一體的文化體系。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國家,從母系氏族社會中華古姓的產(chǎn)生,迄今已約有一萬年的歷史,相比之下,大多數(shù)歐美國家的姓氏產(chǎn)生于中世紀時期(公元5世紀后期到公元15世紀中期)。


開篇提到我們?yōu)槭裁床欢夹占?,或者都姓姜,這得從我們的炎黃始祖說起,在有關(guān)炎黃部族起源的歷史文獻中,都說炎帝神農(nóng)氏,其母為安登,生炎帝于姜水,因而炎帝神農(nóng)氏以姜為姓,黃帝軒轅之母附寶,生黃帝于軒轅之丘,育于姬水之畔,故以姬為姓。


在上古時期,原始圖騰崇拜是中華古姓起源的根本原因?!靶铡钡谋玖x是源于同一女姓始祖的、具有共同血緣關(guān)系的族屬所共有的符號標志。母系氏族時期,血緣世系只能按母系來計算,所以中華古姓多從母姓,姓的本意強調(diào)生育概念,因此流傳至今的中華古姓多帶有女字偏旁。如通常所說的“上古八姓”姜、姬、媯、姒、嬴、姞、姚、妘都帶有女字偏旁。


現(xiàn)在我們講姓氏是合在一起,但在姓氏初期,先祖的姓氏是分開的,如“別婚姻,正姓氏”的太昊伏羲氏、“嘗百草,藝五谷”的炎帝神農(nóng)氏、“明人倫,定刑律”的黃帝軒轅氏、“掌歷法,辨四時”的少昊金天氏等古代帝王(部落聯(lián)盟酋長),以及專管山林水澤的“有虞氏”,負責(zé)陶器制作的“有陶氏”,司職“火正”的祝融氏、重黎氏,主管刑法的“大理氏”等百官,這些則單獨以氏來區(qū)分,由此中華民族最早的人文初祖太昊伏羲氏,論其姓源是鳳姓,稱其氏號則為伏羲;黃帝軒轅氏,姓源是姬姓,氏號稱軒轅;炎帝神農(nóng)氏,姓源是姜姓,氏號稱神農(nóng);堯帝姓屬姚姓,氏稱伊祁;舜為媯姓,氏稱有虞;大禹以姒為姓,氏稱有夏;商朝以子為姓,以商為氏;周朝以姬為姓,以周為氏。


這種“姓”“氏”并用共存的“姓氏雙軌”制,歷經(jīng)夏、商、西周,一直延續(xù)到春秋末期未發(fā)生變化。到春秋末期,戰(zhàn)國之際,由于社會的急劇動蕩,“禮樂崩毀,社會失序”,“姓氏雙軌”制賴以生存的社會基礎(chǔ)日益瓦解。到秦漢時期,由“姓氏相別”發(fā)展為“姓氏合一”,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姓氏,由“姓氏雙軌”到“姓氏合一”,是中華姓氏史上一個重要的發(fā)展、演變過程。


姓氏通用,是姓氏發(fā)展史上一個重大的轉(zhuǎn)折、演變,秦漢以后,姓氏不別,混為一體,或言姓,或言氏,或兼稱“姓”“氏”。這種“姓氏合一”的結(jié)果,使原先用以明貴賤的“氏”完全融入原始的姓中,極大地豐富和擴展了姓的數(shù)量和內(nèi)涵,形成當(dāng)今姓氏的基本形態(tài),姓氏體系基本定型,歷朝歷代雖有所發(fā)展、變化,但都基本上保持遵循了“姓氏合一”這一模式。


自此以后,姓氏不再有別,自帝王以至平民百姓,人人都享有姓氏的權(quán)利,每一個宗族都有自己固定的姓氏,子子孫孫持續(xù)使用,留傳至今。


二、姓氏的發(fā)展

1.姓氏的記載

為區(qū)分先秦時期和秦漢以來姓氏發(fā)展的不同歷史階段和文化內(nèi)涵,我們把先秦姓氏統(tǒng)稱為“古姓”,把秦漢以來姓氏統(tǒng)稱為“今姓”。中國人文化、姓氏的啟蒙,古代很多來源于三百千,即《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在趙錢孫李,周吳鄭王...的背誦中,學(xué)習(xí)了文字和姓氏。


流傳至今的宋代《百家姓》讀本,收錄姓氏440個,清代《增廣百家姓》增至504個,《百家姓》為何人所作、成書于何時,未有定論。學(xué)術(shù)界較為一致的看法是:該書在宋代以前就有底本,北宋初年由吳越地區(qū)的某位老儒生編輯加工而成。同時分析該書開篇首句“趙錢孫李”,是因為“趙”為宋朝國姓,“錢”則是吳越王錢镠的姓氏,“孫”為吳越王妃的姓氏,“李”則是取自南唐李氏的姓氏。全書收錄姓氏440個。


而現(xiàn)代較為通行的則是清代的《增廣百家姓》,其中共收錄姓氏504個,其中單姓444個,復(fù)姓60個,大體上包括了日常通用的姓氏,有較大實用價值?!吨腥A姓氏大典》 是一部傳統(tǒng)的大型姓氏辭典,該書共收錄古今姓氏7000多個,以傳統(tǒng)的部首筆畫編排(書后附錄有音序檢索),先單姓,后復(fù)姓。條目釋文包括“主要資料”“補充資料”“按語”三大部分?!爸饕Y料”擷取、匯錄了唐宋以來的主要姓氏文獻資料,或者全文引用,或者節(jié)錄,使讀者可以領(lǐng)略原文、原著的精要,自己咀嚼、體味。


2.姓氏的數(shù)量及地理分布

泱泱大國,億萬蒼生,我們的姓氏不止《百家姓》中的常見姓氏,關(guān)于姓氏數(shù)量比較權(quán)威的說法則是中國科學(xué)院遺傳研究所研究人員杜若甫、袁義達根據(jù)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資料及中國臺灣1970年出版的《臺灣地區(qū)人口之姓氏分布》一書,進行統(tǒng)計研究,編撰出版的《中華姓氏大辭典》中,確定中華民族的姓氏多達11969個,其中單字姓5327個、雙字姓4329個、三個字以上姓氏2313個。目前仍在通用的漢姓3000多個。


根據(jù)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發(fā)布的《二〇一九年全國姓名報告》,按戶籍人口數(shù)量排名,2019年位居前列的100個大姓中王、李、張、劉、陳排名前五,其后依次為楊、黃、趙、吳、周、徐、孫、馬、朱、胡、郭、何、林、高、羅、鄭、梁、謝、宋、唐、許、鄧、韓、馮、曹、彭、曾、肖、田、董、潘、袁、蔡、蔣、余、于、杜、葉、程、魏、蘇、呂、丁、任、盧、姚、沈、鐘、姜、崔、譚、陸、范、汪、廖、石、金、韋、賈、夏、付、方、鄒、熊、白、孟、秦、邱、侯、江、尹、薛、閆、段、雷、龍、黎、史、陶、賀、毛、郝、顧、龔、邵、萬、覃、武、錢、戴、嚴、歐、莫、孔、向。前100個大姓總?cè)藬?shù)占全國戶籍人口的85.9%。


全國各?。▍^(qū)、市)的姓氏人口分布不盡相同。王姓是全國第一大姓氏,同時也是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nèi)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海南、陜西、甘肅、新疆16個?。▍^(qū)、市)第一大姓。李姓為湖北、湖南、重慶、四川、云南第一大姓。張姓為上海第一大姓。劉姓為江西第一大姓。陳姓為浙江、福建、廣東第一大姓。楊姓為貴州第一大姓。黃姓為廣西第一大姓。馬姓為青海、寧夏第一大姓。


西藏自治區(qū)藏族人口所占比重約94.3%,進行戶籍登記時絕大多數(shù)只登記名字,故對西藏自治區(qū)人口的姓氏未作統(tǒng)計分析。祖國的寶島臺灣,雖然長期懸隔海外,但當(dāng)?shù)鼐用穸酁殚}、粵二省移民后裔,在2300多萬人口中,漢族占99%以上。其人口姓氏的排列依次為:陳、林、黃、張、李、王、吳、劉、蔡、楊、許、鄭、謝、高、洪、丘、曾、廖、賴、徐、周、葉、蘇、莊等,它們體現(xiàn)出與祖國大陸同源、同根的歷史淵源和文化情結(jié)。


由此看來,在全國旅行,像文章開篇介紹的那樣,我姓王,你姓李,他姓張,會有很高的雷同度,畢竟王、張、李確是我國常見的姓氏。


3.姓氏的命名及分類

西周時期氏的命名,在周朝宗法制度下,天子等級最高,可用其王朝的稱號為氏:如周天子及其嫡派子孫即以周為氏;而諸侯國則以其封國為氏,如晉、魯、齊、燕、鄭、吳等;卿大夫以封邑為“氏”,如原氏、薛氏、楊氏等;效力于王室公族的職業(yè)技人等則以技為“氏”,如車氏、屠氏、陶氏等,隨后在朝代更迭,歷史前進的過程中,姓氏不斷發(fā)展和擴充。


隨著姓氏的發(fā)展,對姓氏進行分類統(tǒng)計成為一項了解人口及其分布的基本方法,我國的姓氏分類學(xué)始于何時,難以考究。從現(xiàn)存文獻典籍來看,最早的有關(guān)記述,是漢代應(yīng)劭《風(fēng)俗通·姓氏篇》和王符的《潛夫論·志氏姓》,收錄了當(dāng)時的數(shù)百個姓氏,并依據(jù)其得姓受氏的來源進行分類,但過于簡略,此后千余年來,《通志·氏族略》博采前人研究成果,集眾家之說,將得姓受氏的類別,詳列為32類:“以國為氏,以郡國為氏,以邑為氏,以鄉(xiāng)為氏,以亭為氏,以地為氏,以姓為氏,以字為氏,以名為氏,以次為氏,以族為氏,以官為氏,以爵為氏,以兇德為氏,以吉德為氏,以技為氏,以事為氏,以謚為氏,以爵系為氏,以國系為氏,以族系為氏,以名氏為氏,以國爵為氏,以邑系為氏,以官名為氏,以邑謚為氏,以謚氏為氏,以爵謚為氏,代北復(fù)姓,關(guān)西復(fù)姓,諸方復(fù)姓,代北三字姓。”


通過下面幾個的例子我們來直觀感受:

①以祖先的族號為姓氏,如唐、虞、夏、殷。

②以賞賜的爵位為姓氏,如王、公、侯、伯。

③以居住地方為姓氏,如城、郭、園、池。

④以貴族的謚號為姓氏,如文、武、莊、穆。

⑤以擔(dān)任的官銜為姓氏,如司馬、司空、司徒。

⑥以分封的國名為姓氏,如齊、魯、宋、衛(wèi)。

⑦以特殊事件、典故為姓氏,如車、竇、白馬、青牛。

⑧以兄弟親屬的排列順序為姓氏,如伯、仲、叔、季。

⑨以職務(wù)的稱號為姓氏,如三鳥(大夫)、五鹿(大夫)。


4.姓氏的流動

在我國的歷史進程中,人口的遷徙流動導(dǎo)致姓氏的流動,各個姓氏散布祖國各地,所以同姓未必是同源同宗,如王姓,有“姬姓”(周代王族)之王,如“太原王”;有“子姓”之王,如“汲郡王氏”(商代比干后裔)之王;有“媯姓”(舜帝之后)之王;有“虜姓”之王;也有亡國后的王孫公子改為王姓者。由于姓源較多,故王氏人口眾多,成為中國大姓。


士族南遷,歷代均有,但規(guī)模較大、人數(shù)較多、持續(xù)時間較長、對后世影響較大的幾次南遷,一在西晉末年,二在唐末五代,三在宋室南渡,為躲避戰(zhàn)爭人口遷徙,姓氏也一起散布到各地。


歷代王朝或割據(jù)政權(quán),為維護統(tǒng)治,保衛(wèi)邊防,往往調(diào)用大批軍士、民眾,留戍邊防或移民屯墾。像秦代留戍長城、嶺南,移民巴蜀;漢代留戍西域,監(jiān)控匈奴;唐代入閩開漳,宣撫南詔;明代鎮(zhèn)守云南,駐戍遼東,都有大批將士軍卒長期駐守邊地,有的舉家隨軍,有的在當(dāng)?shù)厝⑵奚?,世代相傳,留居異域。如明代沐英,奉旨南征,帶兵入滇,世襲王爵,成為云南豪門大族。騰沖齊青李氏也是隨沐英入滇,世居其地,成為大族。 尤為特殊的是,歷代帝王修筑皇陵,常征調(diào)大批士卒民夫,作為“陵戶”,久而久之,家族繁衍,漸成鄉(xiāng)邑。


漢高祖曾遷六國后裔及富豪之家于長陵,漢武帝徙郡國豪富及資產(chǎn)200萬以上名門大族于茂陵,漢昭帝募兵、徙民于云陵。此外,唐代之乾陵、明代之孝陵、清之東陵,都招募遷徙不同數(shù)量的士卒、民眾,戍守陵寢,這些被遷徙或招募的軍士、百姓,往往世守其職,聚族而居,是中國姓氏遷徙史上的一大特色。


另外一個特殊的姓氏流動是賜姓,賜姓之制始于漢代。漢高祖劉邦為表彰婁敬、項伯的功績,賜婁、項二人為劉姓。唐代賜予有功之臣和歸附的番邦異族為“李姓”者多達16族。明太祖朱元璋也曾賜外甥李文忠、養(yǎng)子沐英、何文輝等為朱姓。南明隆武帝也賜鄭成功為“朱姓”,人稱“國姓爺”,以示榮寵。皇帝賜姓于臣屬,并不都是褒獎、恩寵;對于政敵、叛臣,也賜兇險姓氏以示懲罰。如武則天稱帝后,強令唐室皇后王氏改姓“蟒”,將起兵反對她的李姓諸王賜姓虺氏。


三、姓氏中的家國天下

對祖先的追思和緬懷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底色,姓氏連接了祖先和我們,我們和家族,透過我們的姓氏,可以看到家族的延綿,周姓以后稷為始祖,吳姓以太伯為祖,姜姓以姜尚為祖,王姓以王子喬(太子晉)為祖,陳姓以陳胡公為祖,林姓以比干為祖,李姓以皋陶為祖...由祖先到我們,穿越千年,即成家國天下。


家族,家譜,家訓(xùn),緬懷先祖的同時,也是對每個家族子孫的期望,一句句家訓(xùn),筑起家族、家國的每一塊基石。


“一粥一飯,當(dāng)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就是昆山朱氏提出來的,后來成了人們常用的勤儉持家的格言。若“門榜”書為“三余門第”,則是董姓家族的。典出三國時魏人董遇,因其常教子弟利用“三余”時間讀書,“三余”即“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通俗說就是晚上,下雨天,冬天都是看書的好時候。


“弘農(nóng)世澤”“清白傳家”則是楊姓的門榜、堂匾。其典出自東漢太尉楊震,楊震世居陜西弘農(nóng),一生為官正直清白。戰(zhàn)國時有洛陽人蘇秦,頭懸梁,錐刺股,發(fā)憤苦讀,終于學(xué)成縱橫之術(shù),身佩六國相印。西漢時有蘇武,持節(jié)出使匈奴,被扣留于北??嗪兀拍瓿譂h節(jié)牧羊。匈奴多次勸降,均嚴詞拒絕,忠貞不屈。后人遂將蘇秦、蘇武二人典故撰成一聯(lián),激勵后人: 引錐刺股,仗節(jié)全忠。


北宋周敦頤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漢代有名將周亞夫,為太尉周勃之子,曾率軍駐守細柳。漢文帝親自前往視察,守門將士不得亞夫?qū)⒘?,不敢開寨迎駕,以治軍嚴整著稱。周氏后人便將這一文一武兩位名人的典故,撰寫成一聯(lián),引以為榮: 愛蓮世澤,細柳家聲。


再看一處王家祠堂的堂言:“王氏自周靈王太子晉(王子喬)得姓受氏之后,歷經(jīng)兩漢、三國、唐宋各代由太原王到元城王、三槐王、銅陵王的基本脈絡(luò),以及西村王氏支分派別、八股一祠、子孫昌盛、門第清白的家世淵源: 自東周受姓以來,功名及五侯三公,才學(xué)列七賢四杰,文韜武略,代有英豪,祖德溯淵源,俎豆馨香,凜凜乎秋霜春露; 從西村卜居而后,支系分千流萬派,睦宗合八股一祠,瓜衍椒繁,世相繼續(xù),子孫慶昌熾,門庭清白,蒸蒸焉身顯家齊?!?/p>


此外,如張氏的“清河世澤”、李氏的“鳳鳴世第”、劉氏的“彭城世系”、牛氏的“五經(jīng)傳家”、盧氏的“范陽名族”、董氏的“江夏世家”、鄧氏的“南陽世澤”、吳氏的“延陵世澤”、鄭氏的“滎陽氏家”、郭氏的“汾陽世澤”、蔡氏的“儒林門第”、范氏的“文正家聲”……都是某一姓氏的專用門榜和匾額,通過這些門榜匾額,仍能感受到對祖先的那份自豪和對家族子孫的期望。


了解了我們姓氏的來源和變遷過程,趕快找家里的長者問問吧,從家族姓氏的傳承追溯祖先的足跡,也許千百年前,我們是鄰居。

參考書籍------《中國人的姓氏文化》李吉


歡迎掃碼關(guān)注深i科普!

我們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yōu)惠的科普活動和科普好物!

?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guān)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xué)小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