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代俠客都是“仗劍走天涯”,而不是“仗刀走天涯”?
來源:科普中國
發(fā)布時間:2024-01-02
瀏覽次數(shù):970

劍是中國古代的兵器,早在上古時期,就有了鑄劍的傳說。中國古代的劍文化就像玉文化一樣久遠厚重,從貴族佩劍到平民佩劍,從身份和權力的象征到品質和道德的象征,劍逐漸跳脫出冰冷武器的范疇,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意義。

一、中國早期的劍

劍的起源,古人認為是“圣人作劍”。《管子》記載:“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矛、戟……”所以古人認為是蚩尤發(fā)明了劍。當然根據(jù)考古發(fā)掘,最早的劍是石器。早期人類將石頭磨制成尖鋒雙刃器。大概到了西周時,用青銅鑄劍的技術成熟,出現(xiàn)了金屬劍。

考古出土的石劍

先民使用劍來打獵或同其他部落作戰(zhàn),而使用者一般是成年男子,所以佩劍是孔武有力的象征。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佩劍變成了一種身份、地位以及權力的象征,出現(xiàn)了“各國王侯以佩名劍為榮”的現(xiàn)象。中國最出名的鑄劍地區(qū)當是吳越地區(qū),上世紀以來,這里曾出土了吳王夫差劍,上面刻有“攻吳王夫差自作其元用”的字樣,君主也用劍象征其權力。

吳王夫差劍

先秦時期,中國另一個劍文化流行區(qū)是楚地。與吳越地區(qū)相比,楚地用劍更加平民化。按照周代的禮法,劍是一種身份的象征,一般人是不允許隨便佩劍的?!短接[》引《賈子》說:“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帶劍。諸侯三十而冠,帶劍。大夫四十而冠,帶劍。隸人不得冠,庶人不帶劍。” 然而在楚地,這個規(guī)矩卻很早就被打破了。楚地一直被中原各國視作蠻夷,春秋時期楚王就索性無視周天子,自立為王,對其禮法更是不屑一顧。所以春秋時期,楚地平民佩劍的習俗就很普遍了。《老子》就記載楚人“服文采,帶利劍”。

楚人黃歇佩劍

二、用劍范圍的擴大

到了戰(zhàn)國時期,隨著社會階層的打破,各國平民用劍都已經(jīng)十分普遍。戰(zhàn)國時期還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社會群體,那就是游俠。游俠一般是各國權貴的門客,幫助主人完成一些暴力或公關任務。游俠的一個重要技能就是技擊,即高超的劍術。當時俠士向主人展示自己能力的一個方式就是舞劍。

這時的劍,含義變得十分豐富。莊子用“天子劍、諸侯劍、庶人劍”比喻君王、諸侯、百姓。天子劍象征的是武力征服四方,即權力。諸侯劍是諸侯要選賢舉能,同時為百姓做出表率。百姓劍則是不懂規(guī)矩,只知道殺人。這何嘗不是當時劍文化的一個縮影。

各國的士子大都佩劍

在楚地,人們一般會以劍喻德,太史公稱“良劍如淑女,君子好逑之”。在當時把贈劍當做是一種美德。春秋時,吳王余祭派弟弟季札出使各國。當季札途經(jīng)徐國時,徐君十分喜歡他的佩劍,但是不好意思說。而季札內心知道這件事,但因佩劍有象征身份的特殊意義,所以不便贈人。當他完成使命在歸途中再次路過徐國時,徐君已經(jīng)去世了,于是季札解下佩劍,掛在了徐君墓邊的樹上。隨從問他,徐君已經(jīng)去世了,你這樣做是為了什么?他回答說:“當初我心中已經(jīng)將此劍默許徐君,怎會因為他去世而改變呢?”季札掛劍于是成為歷史美談。

季札掛劍

傳說伍子胥遭到楚王的迫害,想要逃往吳國。跑到長江邊上時,有個老漁翁幫他渡江。渡江之后,伍子胥解下佩戴的七星劍,表示此劍價值百金,以報答漁翁。漁翁看到七星劍,便知道他是伍子胥,因為仰慕他而堅決不受。伍子胥便告誡漁翁,讓他千萬不要告訴別人他渡江的事。漁翁為了表明自己的道義,直接投水而死。此事可見劍在楚文化中的特殊文化意義,漁夫不接受伍子胥贈劍,并且以死來證明自己的赤子之心。

伍子胥

三、最出名的劍——干將莫邪

在先秦時期,還有許多關于神劍的傳說。最著名的當屬干將莫邪劍的傳說?!端焉裼洝酚涊d,楚王命令風胡子到吳國請著名的鑄劍師干將、莫邪為其鑄劍,干將遍訪神山,求得至精之鐵礦石,并祈禱眾神為其匯聚日月精華。莫邪則將自己的頭發(fā)和指甲都投入鑄劍爐中,并監(jiān)督童男童女各300人拉風箱,最終鑄成了兩把絕世神劍,陽劍叫干將,陰劍叫莫邪。

鑄成之后,干將便準備將劍獻給楚王。然而楚王暴虐,干將十分擔心,說道:“吾為王作劍,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殺我。”于是干將只帶了雌劍,楚王指責干將只帶了雌劍,便將干將殺掉了。干將的兒子叫赤,知道父親的遭遇后,一心想為父報仇。楚王也夢到有個粗眉毛的人提著雄劍干將來刺殺他,便花千金來購他所夢之人的頭。

楚王戒備森嚴,赤無法為父報仇,便在山中痛哭。他恰好碰到一個俠客,俠客說可以替他報仇,但是需要赤的頭和雄劍。于是赤便自刎了,讓俠客帶他的頭去找楚王報仇。俠客見到楚王,說:“此乃勇士頭也,當于湯鑊煮之?!钡^煮了三天三夜仍不腐爛。俠客說,必須楚王親自去大鍋前看,頭才能腐爛。楚王前去查看時,俠客趁機砍下了楚王的頭,他自知難逃一死,于是也自刎了。三個頭煮于鍋中,已經(jīng)無法分辨哪個是楚王,于是三個頭都得到了厚葬。

光陰流轉,干將、莫邪劍去了哪里呢?志怪書籍《拾遺記》中記載了干將、莫邪的下落。相傳吳王闔閭攻破楚都郢之后,將劍帶到了吳國。而越王勾踐滅吳之后,打開吳國武庫,發(fā)現(xiàn)里面空空如也,只有兩只可以吞金食鐵的兔子。他下令宰掉兔子后,得到兩個鐵腎,越王命令工匠用鐵腎重鑄干將、莫邪劍。

影視劇中的越王勾踐

《晉書·張華傳》中記載了一個神話,張華在豐城作縣令時,發(fā)現(xiàn)當?shù)亟?jīng)??梢杂^測到紫氣沖擊斗牛星的天象,便派人查訪,最終在當?shù)赝诘搅艘粚殑?,有人說這便是遺失多年的干將、莫邪劍,于是張華和朋友雷煥各帶一把。后來張華被賊人所殺,寶劍丟失。雷煥把寶劍傳給兒子,一次其子路過大澤延平津時,“劍鳴飛入水。及入水尋之,但見雙龍纏屈于潭下,目光如電,遂不敢前取”。從此干將、莫邪劍就消失于人世間。

干將莫邪,千古神劍

四、法術神劍

上文講到楚國男子佩劍風俗十分流行,近年的考古發(fā)掘也發(fā)現(xiàn),楚墓中的成年男子基本都用劍作為陪葬品。受楚人愛劍的影響,楚地的神靈,如東皇太一和少司命,也都是佩劍的形象。劉邦是從楚地崛起的,所以漢代以后楚文化對整個中國文化影響深刻,人們認為佩劍是神仙的標志之一。

劉邦佩劍

中國古代還有神劍出而天下振動的神劍傳說。最早的當是楚國的三把神劍,《越絕書》記載楚王請歐冶子和干將為其鑄造了三把神劍,其中一把為絕世神劍,名“太阿劍”。周邊各國聽說楚國有此神劍,便集體圍攻楚國。楚國被圍攻三年,在即將亡國之際,楚王請出太阿劍,登上城門揮舞此劍。頓時間,“三軍破敗,士卒迷惑,流血千里,猛獸歐瞻,江水折揚,晉鄭之頭畢白”。這個故事帶有很強烈的傳說色彩,但也反映了古人對神劍的向往。

道教興起之后,將神劍信仰和御劍術等都整合進自己的道術中。道教推崇法劍,在各種小說中,道教的法器一般有桃木劍和照妖鏡,這就是劍文化在道教中的一種反映。

道教 桃木劍

道教的法劍有斬妖除魔、辟邪制怪的功效。徐爰寫的《宋書》記載了這樣一個傳說,南朝宋的開國皇帝劉裕在危難時,利用仙人賜予的神劍擊敗敵人,擺脫了危機。所以歷代對法劍的功效也是深信不疑,道士們也樂于投其所好。中國梁代的天師陶弘景,曾經(jīng)親自為梁武帝鑄造了13把神劍。在北朝,天師寇謙之也曾為太武帝鑄劍。唐代也有多位道士曾為玄宗鑄造神劍的記載。

劉裕

文史君說

唐代大詩人陳子昂曾寫詩:“寶劍千金買,平生未許人。懷君萬里別,持贈結交親。”可見贈劍在中國古代代表極重的情義。唐代大詩人崔顥寫道:“仗劍出門去,殺人遼水上?!眲t體現(xiàn)了劍所代表的游俠文化。李白年少時就向往仗劍走天涯的生活,并幻想“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的名場面。而當代流行的仙俠劇,如《仙劍奇?zhèn)b傳》《青云志》等,也是與古代的神劍信仰一脈相承的。

歡迎掃碼關注深i科普!

我們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yōu)惠的科普活動和科普好物!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小記者